分類:教材出版 發表時間:2017-07-07
所謂教材處理,就是教學中的“課文處理”,即技巧地高效地利用課文,充分地角度精致地運用課文中的教學資源。那么,有效處理教材具體如何操作呢?下文詳細為您介紹。
1.抓住教材的一條主線
教材一般都有其主要的線索,包括整個學科、每一冊、到每一單元,以突出學科的性質與功能。我們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程標準“內容與要求”為依據,按照“抓住主線、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安排有序”的指導思路,有效處理教材的具體內容。教材主線的精神所體現的其實是一門學科的基本理念,如地理學科的主線是“人地關系——人與環境和諧發展”,教材就包含了這個精神;物理學科主張“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教材也體現了這種思想。各門學科的理念在新課程標準中都作了一定的闡述,同時隱含在教材的內容之中,我們應該以此來作為處理教材的指導思想。
抓住主線處理教材的目標要求,是要注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掌握最基本的知識與方法,智力與能力得到應有的發展。所以,遵循教材主線的精神,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與提煉,要能夠“線索清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幫助學生在其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學得和習得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內容,也達到一定的要求,使教材處理實現有效性。
按照這一要求體現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建議將教材線索、教學過程聯系制成一個課堂的“流程圖”或“流程表”,包括主題流、教學流、學習流和各相關的目標要求,橫向溝通,縱向銜接,形成系統。
2.結合實際的選擇與調整
我們的另一個意見是,世界上沒有一份教材是絕對“普適性”的、任何學校和教師拿到就可以照本宣講了。所以教材不是“圣經”,不是不可改變的“法本”,而應該聯系實際對教材作合適的選擇與調整,以適應不同學校的實際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才算是有效處理了教材。
學校與學生的差異是對教材作選擇、調整的首要依據。我們注意到有學校在拿到新教材后,先讓學生分析、評價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分別是屬于“不學也已經知道了”、“教師稍加點撥就能夠知道”、“希望教師作講解”、“感到很費解”等幾項中的何種,作判斷解答。該校生源良好,選擇前兩項的比例已很高,教師對教材就必須作相應的選擇和調整。當然,更多的學校沒有這樣的生源,但并不意味著可以簡單地照用教材的所有內容及其安排,而同樣應該在了解學生基礎上作適當的選擇和調整。
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是對教材調整的依據之一。一般教材中知識點的編排序列有學科本身的規律,由遠而近,由古而今。但學生是生活在現今社會中,感受最親切的是其生活中經驗過或經驗中的知識,所以同樣可以考慮作一定的調整。如信息技術運用于地理學習的教材內容,是按照技術發明的時間序排:航空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但中學生接觸多、與學科聯系密切的首先是地理信息系統(GIS),教材處理就需要作調整,由(GIS)切入,教學比較容易成功,這樣的教材處理就體現了有效性。
3.聯系學生補充鮮活的內容
除了調整以外,我們主張還要針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選取一些學生能了解的社會知識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相聯系的思想方法;并主張要正確處理知識的“預設性”和“生成性”關系,教學內容注意體現鮮活和生動。這里有兩個因素需要考慮:對資料的更新,學生預習環節的利用。
教材編寫時有關資料因偏早,不免有陳舊處,所以教材中的不少數據是需要更新,甚至延長的。還有的是,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同樣課題下的新成果、新資源出現,就有必要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替代教材中舊的素材,補充更為鮮活生動的學習內容。
學生預習所獲也是值得在教學中補充的資源。學校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等鼓勵學生豐富學習經歷,學生由此的收獲,教學中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可作為讓學生交流討論的內容,是預設的教材中所缺乏的。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就會注意利用好這個材料,來活化現成的教材,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
教師需要利用自己的經驗,通過最新讀物、網絡資源、專業年報年鑒和其他渠道來補充教材的這些不足,如對音樂藝術教材就可以補充多種現代舞蹈等表演藝術方面的新內容,給課堂教學內容注入一股活水。
本文由蘭竹文化網首發,一個專業的出書服務平臺。
文章名稱:有效處理教材具體如何操作
文章地址:http://www.404wg.com/jcgb/2479.html
上一篇:教材的編排方式 下一篇:出版教材費用需要多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