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2017-04-17
小課題研究更適合教師個人或幾個人來進行的課題研究類型,小課題研究是基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或發現的問題,利用有效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那么,如何鼓勵教師做小課題研究呢?
1.管理者要注意創設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氛圍。
學校科研文化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組織者應設法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從而主動投入教育科研活動之中。管理者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要考慮教師的能力、素養、時間、精力等因素,這些往往決定著教師可以不可以進行研究,能不能將研究進行到底。因此,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計劃和目標。
2.管理者應多方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
比如,為了易于教師操作,理順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制成表格形式,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邏輯體系。教師的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可以讓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問題,形成小課題,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在教學、聽課、評課中去實踐研究,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一個一個問題去攻關。筆者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一起分享、交流、實踐、提高,讓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快樂、成長的快樂。可以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輪流上課和研討,增進教師的相互了解,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利用教師研究論壇、互助交流活動、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忙亂性,讓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相得益彰,激發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
3.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
管理者要重視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以教師的個體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高度呵護這種課題研究的自我化傾向性、個性屬性。幫助教師根據自身關注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并幫助教師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允許教師過程操作的特色化,保護教師開展研究的積極性。
4.注重成果評價多元化。
基于普通教師的差異性,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應根據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教師對于自己研究結果的表述,不宜脫離自身的實際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論闡述,應該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經驗、體現自己的特點。對高一級的課題申報,原則上是在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名,把教師完成課題研究狀況記入教師檔案,在評優樹先中有所體現。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日益提高。經歷過小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為,小課題研究轉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重新認識了多年來的教學習慣,從只是埋頭工作,到學會反思,記錄總結教訓與經驗,教師不再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發牢騷,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團結一致,坦誠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課題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思維方式,那么教師的專業水平必然會越來越優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教師要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就必須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課題研究。基于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可以做到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促進一批科研成果的誕生和科研骨干的成長。
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日志、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于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本文由蘭竹文化網首發,一個專業的出書服務平臺。
文章名稱:如何鼓勵教師做小課題研究
文章地址:http://www.404wg.com/ktyj/1609.html
上一篇:小課題研究的管理流程是什么 下一篇:2017年蘭州市教師個人課題申報立項有哪些要求
相關閱讀
課題最新知識
課題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