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2017-06-28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也因此很做教師在做小課題研究時,喜歡用行動研究法來實施進行。那么,中小學教師應如何提高教育行動研究水平呢?下文詳細為您介紹。
1、樹立中小學教師以開展行動研究為主的科研新觀念
當前教育科研在觀念上還局限于學術研究,仿佛教師只有像理論工作者那樣進行學術研究才算是進行科研。如此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權利,把他們擋在了科研活動之外。與學術研究相比較,行動研究是不夠嚴密的科學;但與隨意的、機械的或經驗性的教學實踐相比較。它仍具有較強的控制性、精確性和創造性,因而具有研究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它更符合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更切實可行。因此,要實施行動研究,就必須首先普及行動研究知識,把行動研究與學術研究并列為當代教育科研的兩大基本類型,改變教育科研即學術研究的狹隘舊觀念,樹立理論工作者以開展學術研究為主、中小學教師以開展行動研究為主的科研新觀念。
2、加強教育理論學習與進修,提高理論思維的水平
行動研究要求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并使之集中、純化,否則,就會把因對教育科研背景的不理解而產生的問題,當作行動研究的課題。它需要借助于理性思維的力量,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設想、新方案,增強科學的預見性,避免行動中的盲目性。它還要求不斷將行動的經驗概括上升為一定的理論。
3、加強合作與交流
要克服“專業個人主義”,打破“自給自足”式的教學生涯的封閉狀態,建立“教育研究自愿組合”,促進中小學教師與校長、與專業研究工作者的合作,促進參與研究的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教師與學生、學生家庭、社區豐富多樣的互動。驅使研究不斷深化的動力不僅僅在于認識并改造教育現實的需要,而且在于自愿組合者之間的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尋求共識的內在需要。在與他人的對話中,自愿者實現著多種視界的溝通、融合,激活思維,產生新知。對話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教學觀摩活動往往受到教師們的廣泛歡迎。此外,還應該組織集體備課、教育會診、網上咨詢、學術沙龍、“頭腦風暴”、個案研究報告會等多種活動。
4、靈活運用多種方法與技術
行動研究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和技術應根據研究者所要解決的問題來決定。現實中教育教學問題的復雜多樣性,決定了行動研究運用方法技術的靈活多樣性。常用的行動研究技術有參與性觀察、個案報告、教材內容分析、撰寫研究日記、三角分析(讓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評價同一現象、問題或方案,對彼此間觀點的一致性與差異作反思)等等。這里應強調指出:行動研究不僅要利用觀察調查手段去診斷現狀,發現問題,而且要用實驗的手段去改變現狀。實驗研究與行動研究雖有差別,理論層次、控制程度上都有所不同,但兩者之間不應有絕對的界限。實驗要求主動變革研究對象,包含著行動;行動研究也包含著實驗的成分。要引進實驗分析方法與技術進行對比分析,提高行動研究的質量,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5、強化自我反思與批判意識
教師的研究是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理解過程,是一種“理解的藝術”。作為理解的教師總是帶著自身由具體教育教學情境所給定的“視角”去觀察理解教育活動及其產品,他無法徹底擺脫所謂的“先見”、“偏見”,相反地卻必須從“偏見”、“先見”等理解的基礎開始。但觀察理解決不能停留在“先見”、“偏見”的層次上,而必須向前推進。從“先見”傳統走向未來的決定性因素是批判與反思意識。沒有批判的研究,是停止不前的;沒有反思的理解,是獨斷狹窄的。有了批判與反思,才有行動研究;強化批判與反思意識,便是提高教育行動研究的水平。教師的反思不僅停留在教學方法、技藝層面,還應該反思那些預先的假設,超穩定的教學結構,從而達到制度層面與理念層面的監控與調節。批判與反思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應該貫穿于行動研究的始終。
本文由蘭竹文化網首發,一個專業的出書服務平臺。
文章名稱:中小學教師應如何提高教育行動研究水平
文章地址:http://www.404wg.com/ktyj/2400.html
上一篇:教師為何要做課題研究 下一篇:撰寫課題開題報告的技巧
相關閱讀
課題最新知識
課題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