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2017-08-04
分析:題目有問題,“關于”“如何”不應該出現在題目中,申報者要研究的是教師如何幫助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則應該改為“農村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指導方法研究”,研究的內容應該是“指導方法”。這里增加了一個指導,主要考慮到研究報告的讀者將會是其他老師,而不是學生,為了避免將研究寫成供學生閱讀的積累方法的,這里增加了“指導”二字提醒研究者要研究的是教師的指導方法。
1.發現問題的過程與基本的事實依據
作文是中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漢語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試想,學生們在寫作時,誰不想生動傳神地描繪事物?誰不想在作文上痛快淋漓地抒發感情,有理有據地發表看法?誰不想妙筆生花寫出精彩的文章?
然而,我們漢語文老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經常看到的大多是寫得平淡乏味、題材陳舊、內容空泛、言之無物、無病呻吟、缺少真情實感的“混水文”,很少發現選材精妙、構思新穎、組材靈活、主題鮮明且富有新意、令人賞心悅目的作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們的寫作基本功不扎實和缺乏對生活中寫作素材的積累所致,很多學生不夠關注生活,所以在寫作文的時候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或是對阿拜、雷鋒等老同志不斷地歌功頌德,或是爸爸給我送牛奶、車上讓座等素材不斷反復咀嚼……假、大、空的文章隨處可見,缺少真情實感。學生在素材上著實很“窮”,每當提起筆總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觀察社會、從社會中積累素材的能力。
分析:發現問題的過程的描述沒有點題到學生是農村小學生,而且分析原因為“缺少觀察社會、從社會中積累素材的能力”后應該進一步點題,本研究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即研究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指導方法。
2.研究目的和意義
生活是孕育情感和思想的土壤,也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語言教學工作者在加強學生的寫作基本功的同時,應當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投身社會,去擁抱生活的亮麗,感悟人生的真諦,廣泛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不斷提高學生在觀察、分析、審美、想象、寫作等方面的能力。
小學生沒有一定的積累就無法寫出較好的文章。積累不僅是指知識積累,還包括生活經驗、寫作素材、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積累,它是寫作能力發展的必要準備。
分析:研究的目的寫的是為什么要進行這項研究,研究的意義并沒有寫。
3.研究的基本內容
(1)關于寫作素材積累的方法、途徑,素材甄別的研究。
(2)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體驗能力,提高學生直接積累素材的能力;探討如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間接積累素材的能力。
(3)探討教師如何組織活動,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積極參加活動,調動寫作興趣和動機,形成良好的積累素材的習慣。
分析:研究的基本內容能夠圍繞研究主題來寫,第一點是文獻研究的內容;第二、第三點可以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表達方式要改變,例如將“探討教師如何組織活動”改為“探討教師組織活動的方法”。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學習寫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一勞永逸。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日積十,月積百,年積千千萬。“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要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寫作文時就會成竹在胸。針對農村學生的作文現狀,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探討,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研究:
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及時批注、及時消化、及時生成感受;在讀書時,一定要把書中優美的詞語、段落和一些有價值的數據資料、知識等分類摘抄下來。這樣可以增加自己語言的積累,提高漢語水平。也可以通過編寫提綱、摘要,談感想的方式概括文章內容,或自己讀書的收獲和樂趣,逐步改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壞習慣。要想讀書有收獲,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做到邊讀書、邊動筆。
引導學生養成隨時動筆的習慣,比如日記、周記、隨筆等。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可以獲取的各種信息實在太多,而人腦的記憶功能畢竟有限,如不及時做好筆記,看到的、聽到的就會如過眼云煙,一段時間過后,很難找回當時的記憶。如能及時做好筆記,需要的時候一翻即得,說話就能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寫文章就能引經據典、一氣呵成,即所謂“厚積薄發”。
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隨時發現寫作素材,美在身邊,看你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我們周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狹窄的馬路,現在拓寬了;原來低矮的平房,現在變成了高層住宅;原來家里只有一臺“半導體”,現在添置了許多高檔電器……以敏銳的目光注意這些變化,找出變化的原因并寫下來,不僅能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能激發我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有目的、有組織地安排一些相關校內外活動,開展校內活動。在晨會、班隊活動、體育鍛煉、科技文體活動、學校傳統活動等活動課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和校內勞動實踐。
組織校外活動。在作文訓練過程中,可以有意將學生的視線從校內引向校外,引導學生不斷走出校門,去尋找寫作的“活水”。如利用雙休日和結合學校少隊組織的野外活動,帶領學生走上田間地頭等系列活動,擴大學生的寫作范圍,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充分發揮雙語活動課的功能,如詩歌朗誦會、講故事比賽,使學生由“聽眾”變成“演員”,由被動變主動,在活動中共創氛圍、在活動中探求新知、在活動中理解運用、在活動中積極評價,在教師“教”和學生“學”中架起一座橋梁,有利于學生漢語素質的提高。倘若這種活動課長期廣泛地開展下去,學生活動的習慣養成了,活動參與能力提高了,久而久之,活動教學思想勢必逐漸滲透到漢語的課堂教學之中,這時候水到渠成,每節課都可以變成漢語活動課,漢語課堂教學焉有不激活之理。贊可夫說“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正因為如此,漢語活動課體現了以動促活的魅力,煥發了生機與活力,成了優化漢語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突破口與切入點。
加強學科間滲透與融合,如美術手工課、綜合實踐課、音樂課等課后的實踐感言;適時開展作文競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教師及時交流總結,建立小課題交流群。
分析:研究的思路的表述方法是錯誤的,該表述是研究者將要采取的主要措施,而不是研究的思路。而且從有的語句的語氣看,是將讀者視為學生,這是明顯錯誤的。
5.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
(1)完成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和前期測試報告。
(2)學習相關課題研究理論、方法及寫作素材積累的成功經驗。
(3)進行相關活動的收集與設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1)修訂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2)寫作素材展示、檢測、評估與小結。
(3)完成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寫個案分析、專題研究報告或研究。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1)進行研究資料分析與數據檢測統計,撰寫課題研究總報告與有關。
(2)接受終審評估、結題驗收研究成果。
分析:研究的步驟寫得過于簡單,與本研究的結合程度不夠,而且寫作的角度是工作的角度,而非研究的角度。
6.已具備的工作基礎和有利條件
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作文教學,在素質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正不斷地深入開展。
(1)組織保障:校長為課題組總負責人,做統籌安排;教研組具體落實、業務指導。
(2)成員保障:課題組的每位實驗教師都是通過學校會議討論,權衡各方面能力和條件,精心挑選成立的一支富有創造力的隊伍。他們雖然都是年輕的教師,沒有一定的課題研究經驗,但是都在努力地承擔著本次漢語組的課題。
(3)制度保障:制定課題研究實施制度、課題組成員定期學習制度和成果獎勵制度。
(4)經費保障:學校將提供課題研究所必要的研究經費。
(5)時間保障:課題研究緊密結合教師的教學與教育工作展開,避免教學與科研產生時間沖突;同時,學校將為課題組成員的學習交流提供保證。
分析:沒有寫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寫的是有利條件,寫法類似于工作報告的表達方式。
7.預期研究成果與得到解決的問題
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開題報告、階段匯報、中期匯報和結題報告)。
(2)教師研究隨筆、個案研究、案例分析、。
(3)學生作文集。
(4)學生其他成果展示,如各類讀后感、游記等。
得到解決的問題:
通過一系列“親近自然、感悟生活”的活動,學生養成了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學生之前作文空乏無物,缺少真情實感的現狀得到有效的改善,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
分析:預期成果中將開題報告、階段匯報、中期匯報和結題報告也視為研究報告是錯誤的,教師隨筆、個案研究、案例分析、學生作文集和學生其他成果展示等都不能算為預期研究成果。只有研究報告、與研究密切相關的小才是研究的主要預期成果,而且在撰寫預期成果的時候應該寫明預期成果的名稱。得到解決的問題應該緊密圍繞研究的主題或研究內容來寫,即形成農村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指導方法。
整體評價:題目不規范的表達很可能成為制約立項的重大因素。研究內容能夠圍繞研究的主題來寫;研究思路中將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寫了出來,而從口氣中看,申報者錯誤地將讀者視為學生,這是明顯錯誤的。該申請書通過立項的可能性不大。
本文由蘭竹文化網首發,一個專業的出書服務平臺。
文章地址:http://www.404wg.com/ktyj/2767.html
相關閱讀
課題最新知識
課題閱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