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2019-03-09
申報任何課題,都要填寫課題立項申報書,申報的課題不同,關于申報書填寫內容上可能有所差異,但對于不同的學科課題來說,自己的選題和填寫的內容是不同的,但框架格式是一樣的。關于小學語文課題立項申報書,我們就以實例來闡述,更能具體形象的說明白。
小學語文課題立項申報書,是一個表格,由課題組織單位提供,表格內容,有一些基本信息的填寫,比如課題的題目、課題主持人和參與人的介紹等等,根據欄目提示如實填寫即可。而難寫且又是重點的內容,是課題論證。以下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立項申報書中設計論證內容。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質疑能力:即提出疑問的能力,它既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又是人類創新思維的基礎。它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對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和探究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質疑能力:是指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抓住學習時產生的疑念、疑點提出有價值的疑問,以期待通過自主研究或教師講解得到答案的能力。
質疑能力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方面。
本課題研究的界定:本課題主要研究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將“問”與“讀”、“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鼓勵他們在對文本“顯信息”的研讀中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困惑與疑問,主動地深入鉆研,去不斷地挖掘文本深處的隱信息,以達到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積極探究的主動精神,形成創造型的學習心理品質。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一)國外的研究狀況: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從一定意義上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與發展、發明與創新的邏輯起點和推動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新。從一定意義上說,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起點的“問題教育”。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小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真正的教育。 第斯多惠曾說:“不好的教師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他主張教師要改變過去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些名言都有力地說明了“問”的重要性。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就會在試圖精確地提出問題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思想時,積極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就會養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為培養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發現創新精神、發展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國內的研究狀況: 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孩子在課堂上91.4%的語言是回答老師的問題。另有一項調查顯示: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舉手提問的學生:小學生為13.8%。一位外籍老師在談到中外學生差異時說:“中國有許多非常聰明的學生,為什么課堂上不踴躍提問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沒有什么可問的。”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在課堂教學中聽老師的教授,老師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的講解,并且老師們也總以為把學生教的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我們恰恰忘記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簡單事實,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們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我國古代學者強調思辨,注重理解,對質疑這種學習方法格外垂青,發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朱熹說:“學者讀者,須是于無疑處當致思焉,至于群疑并興,寢食俱廢,乃能驟進”,“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一翻,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已無所疑,方始是學”。從這些名言來看,我國古代十分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認為學習有疑能夠促進和加深理解。30年代陶行知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了問題雖然也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就一定不會有創造。教育部袁振國副司長也專門發表了題為“問題與答案,哪個重要”的文章,大聲疾呼“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但是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受知識經驗的制約,在學習過程中還不能做自覺質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給予指導,教學生學會質疑。 研究價值: 通過課題研究,有利于使教師從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知識的積累轉變到注重數學學習的過程——能力的發展,并最終聚焦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有利于使教師從注重對自身“教”的設計與對教學的組織,轉變為關注對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綜合思考。 通過課題研究,有利于既注重學生現在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學生今后的發展,并為此打下基礎,創造條件。通過啟發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大膽地懷疑大膽地批判,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批判,在質疑過程中培養優秀品質和開拓創新的精神,這正是21世紀人才所需要的。 通過課題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如果教師引導孩子從小總愿意對身邊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么,思維必然會活躍起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一)研究目標:
1、學生目標:敢問:即自己有了想法、問題、建議等后,有膽量把這些問題拋出來,勇于發表自己見解,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 會問: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萌發猜想;并能綜合運用自身經驗和生活經驗進行系統分析、整理、歸納,理解信息,能廣泛收集各種信息,從各種信息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善問:善于抓住問題的實質,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學習狀況,從不同角度探索知識,尋找方式方法,能積極進行獨立的、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質疑問難,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師的答案挑戰,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對問題的獨立見解,并有其深度。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問題為主線,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的發展,并使學生思維向敏捷性、創造性、獨立性和批判性發展,充分發揮認識主體的創新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教師目標:善于學習,具備寬廣的視野和創新學習能力,做一名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 善于啟疑,提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學習背景,學習情境應與學生心理、生理相協調,具有新奇性、啟發性、趣味性。體現教學始于問題,推進于問題,發展于問題。 教師要有熱忱的工作態度,改變重結果的評價方式,對學生敢于提問的品質給予充分的肯定,以培養和助長學生“自信、獨立、機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學生不尋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評,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善于傾聽,善于從多種問題中篩選實質性問題,去引導學生探索研究。
3、育人目標:通過研究,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通過研究,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實現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 研究內容: 從學生目前質疑能力狀況入手,本著知行統一的原則,從課堂教學實踐出發,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升。
(二)質疑能力的調查分析研究
根據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課程標準從以下三個方面編制調查問卷,進行前期、中期、后期調查,通過數據分析,讓學生了解現狀,并懂得質疑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從內心想要自我改變。
1、問題意識。(1)你喜歡向老師提問嗎?還是喜歡聽老師講課? (2)課堂上是否經常像老師提問? (3)課后是否經常有問題要問?
2、質疑能力。(1)你能在問題的關鍵處發現問題嗎? (2)你對自己的疑問可以表述清楚嗎? (3)你的疑問對自己、同學的學習有啟發作用嗎? (4)你的問題對老師的教學起到過作用嗎? (5)你的提問受到過老師、同學的贊許嗎?
3、質疑與思維品質及學習效果的關系。你是否認為 (1)經常質疑會提高學習興趣及發現問題的能力;(2)經常質疑會使你對知識理解深刻、掌握扎實;(3)經常質疑會提高你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能力;(4)經常質疑會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5)經常質疑會使你在解疑的探究中學會學習。
(三)梳理總結質疑能力的培養策略。
通過前測及學習,我們在研究把質疑能力培養策略提煉出了幾個主要步驟。
1、創設良好質疑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的研究。
2、科學引導,讓學生有疑可質的研究。 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在何處找疑點,教會學生質疑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質疑在分析過程中、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
其次,要提高質疑問難的質量,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問源于思,可是由于教學時間和教學程序的不容許,許多教師往往在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揮時來個緊急剎車,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把這個問題留到課后,而下課了又不了了之。這樣的課堂質疑就流于形式了。
此外,變口頭質疑為書面質疑,也是一種很好的質疑方法。書面質疑有助于提高學生深思熟慮的能力。讓學生把自己所疑的問題用書面的形式寫下來,然后帶著問題學習,把能解決的疑問解除,留下真正困難的,一起來討論。
3、重視評價,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
(四)結合教學,用課堂引領課堂研究。
在平時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實驗,上課題研討課,做好質疑能力培養的課堂觀測表的制定、填寫、分析工作;撰寫相應案例及反思和研究論文;重點從實踐基礎上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質疑能力的一些成功做法,建立起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質疑能力培養的策略,并進行推廣。
(五) 構建以學生質疑為主的自主學習型課堂,力求探索出以突出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為主的授課模式。
(六) 研究重點:
1、梳理總結質疑能力的培養策略。
2、結合平時的教育教學,用課堂教學引領課題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圍繞研究目標,廣泛收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的相關理論資料,聘請專家進行研究指導,按課題組的分工,開展理論學習、主題沙龍、課堂實踐等一系列實踐活動與研究,培養學生的有效質疑能力。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課題申報立項階段(2018.4—2018.6) 選題討論,制訂方案,組織論證,申報立項。
第二階段:開題研究階段(2018.6—2018.8) 成立課題組,組織課題組人員進行科研工作的業務培訓。 制訂課題研究實施計劃,對課題組主要成員進行具體分工,進行課題研究。 通過問卷對我校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質疑能力的現狀調查摸底,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18.8—2020.10) 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探索培養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策略。 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記錄、存檔,小組定期檢查和交流。 通過階段性總結,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20.10—2021.3) 總結研究執行情況,做好結題工作,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匯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寫出課題論文,匯編論文集、優秀教案集,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鑒定。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并輔以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等,運用教育統計的手段,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對研究的假設進行驗證。
1、行動研究法:實驗探索一定在教學的第一線,教師要將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把討論出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大膽嘗試,并在課后進行深入地分析與反思,做到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使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統一起來。
2、調查研究法:研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期問卷調查,了解情況,分析利弊,及時調整預設,繼續研究。 經驗總結法:成員注重收集和整理研究過程中的所有資料,同時對研究過程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交流,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嘗試改進,及時總結,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并使之轉化為教育經驗技能。
3、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學習、討論,并結合本年級學生現有質疑情況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指導課題研究。
五、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主要觀點: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大多以“講解式”、“問答式”為主,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為教師完成教學過程服務,學生作為裝載知識的容器為接受知識服務,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學生缺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缺乏創新意識,語文教學呈現出“高耗低效”的現狀。究其原因是教師“目中無人”,教師教育觀念未能轉變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上來。
創新精神是人類最寶貴的素質和個性之一,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國民素質,其重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精神、創新學習意識、創新學習思維、創新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再到“創造地學”,由教師“教”轉向學生“學”與“創”。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心理要素。 根據這一現狀,我們提出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課題研究,其目的就是從課堂教學入手,改革教學結構,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促使學生主體意識得到發展,思維品質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題的創新之處:
1、該課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讓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善于在嘗試、探究、合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該課題強調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他們積極思考,自覺實踐,主動發問,生動活潑地發展。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反映著個體在思維活躍性、深刻性、獨立性和創新性方面的差異。
3、該課題有利于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發展,使他們敢問、會問、善問,逐步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六、預期研究成果
(一)階段成果(限5項)
教學隨感文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2020.10完成。
研究報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階段成果報,2020.10完成。
文集,《我班十萬個為什么》,2020.10完成。
文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課堂教學實錄,2020.10完成
現場,活動展示,2020.12完成。
(二)最終成果(限3項)
研究報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結題報告,2021.3完成。
文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教學反思,2021.3完成。
文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有效質疑能力的培養與研究》論文集,2021.3完成。
七、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主持人除外的課題組核心成員的學術或學科背景、研究經歷、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礎,包括圍繞本課題所開展的文獻搜集、調研和相關論文等;完成研究任務的保障條件,包括研究資料的獲得、研究時間的保障、研究活動的開展等。)
課題研究成員均耕耘于小學教育第一線,參加過科研培訓,有一定的實驗和科研能力,在教育方面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多人次在省、市級刊物發表過論文。同時我們已建立健全課題研究的實施網絡,保證了課題研究的有條不紊。 其實,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課題組的人員已經將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滲透進課堂中,對這一課題并不陌生,相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課題的順利完成奠定了扎實的實踐基礎。同時,我們課題組成員也十分好學,經常翻閱資料,上網查詢,積極搜索這方面的資料進行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更好地運用于實踐中去,也為課題的順利完成奠定了有效的理論基礎。 在充分激活本校科研骨干力量的基礎上,我們將積極爭取上級教科部門的關心支持,定期邀請教育專家來校指導;與市內外有關學校開展協作研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學校提供必需的專項經費,由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財務監督。
小學語文課題立項申報書,以上就是本文關于該問題的介紹,更多關于課題申報方面的疑問,可以隨時咨詢我們蘭竹文化網的在線編輯。
本文由蘭竹文化網首發,一個專業的出書服務平臺。
文章名稱:小學語文課題立項申報書
文章地址:http://www.404wg.com/ktyj/9484.html
上一篇:省級課題可以加省外的人嗎 下一篇:子課題結題報告怎么寫
相關閱讀
課題最新知識
課題閱讀排行榜